搜索关键字:智慧医疗、流动、机械人、分药设备、社区药柜、智能药盒
新闻动态
news information
现况香港创科问题之一:香港为什么没有本地的科技企业翘楚
虽然香港取得不错的成绩,但是直观而言,香港与一河之隔的深圳相比,在科技产业领域的差距极大。近年来,一大批顶尖的高新技术企业,在深圳崛起。像华为、腾讯、比亚迪、大疆等高科技企业,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,引领了深圳的创新风潮。而香港,却似乎连一个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都没有。
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”是大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。《规划纲要》提出,要推进建设“广州-深圳-香港-澳门”科技创新走廊,探索有利于人才、资本、信息、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,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,香港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机遇。
无论从研发能力(大学)、资金、人才,还是市场(深圳靠近内地市场,香港也并不被排除在外,而且有更好的条件接触国际市场),香港并不比深圳弱,似乎唯一可以归咎的就是香港的租金成本过高。但是实际情况是,香港有各种政策可以降低初创企业的租金成本,比如香港的科技园和数码港,香港的技术人员人工成本现在并不比深圳高很多。那么,在总成本可控的状态下,香港为什么没有本地的科技企业翘楚?除了科研人员的创业意愿与商业能力,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可以做些什么,使香港更适合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?
深入思考,问题又可以延展为,“香港是否需要大型科技企业?”“香港成功的初创科技企业为什么在本港难以扩大?”以及“香港是否适合成为领先科技企业的区域总部?”
分析: 一个成功的科技企业,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Ideation 创意期: 主要产生于大学氛围,起始投资金额不高,但需要有科研气氛及专利成份,打造创意;
Incubation 孵化期: 可以发生于科技园/数码港等有特别政策的地方,将创意产品衍变成可投入市场的科创产品,需要投入一定资金,通常天使基金和政府项目资助,以及比较早期的风险资本;
Budding 茁壮期: 科创产品开始进入市场,这个阶段通常困难重重,即便很成功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也会遇到较大的资金缺口和市场风险,多数生产会选择接近市场的地区和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,如大疆选择在深圳,以及很多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也会在大湾区不同地区办分支机构;
Growth Stage成熟期: 总部基本固定位置,业务发展到内地其他地区或世界各地。
初创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或市场占有率,扩大成为领先的国际科技企业,主要在于第三和第四阶段。
就香港而言,由于有科研水平领先的大学,有丰富的创业资金来源,有清晰的营商环境,和运行良好的孵化地点,因此科技初创企业在前两个阶段是比较成功的。而在后两个关键阶段却力有不逮。据投资推广署和政府统计处最新发表的《二0一八年初创企业统计调查》指出,香港初创企业的数目比2017年增加了18%,达到了2,625,其中金融科技公司的数目就达到了550以上。这些初创企业的雇员人数达到了9,548,与2017年的6,320相比增加了51%。
香港初创企业的成功通常表现在于出售给技术需求方,而不会落力扩大规模,发展市埸,甚至成为业界翘楚。因此如果香港重视后两个阶段的科技企业发展,并从多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机遇,香港完全有可能发展出自己的龙头科技企业。
政策方向建议
(1) 与大湾区各地政府达成共识,建立联合初创园,协助初创企业与大湾区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:
如果政府可以与大湾区各地政府达成共识,针对不同科技领域(如深圳人工智能/芯片产业,中山大健康产业,佛山智能制造,江门新材料等....),建立或定义联合初创园,鼓励香港的初创企业进入大湾区落户另占市场,通过两地扶持政策引导,协助这些成功的初创企业与大湾区内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,切实把科研和创意优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及产业优势,让科研人员进一步跟踪技术提升和应用开发,把原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升级和完善,保持科技领先优势,如此将极大促进香港的科技产业。帮助成功的初创科技企业,在茁壮期进入大湾区扩大规模,寻找上下游产业合作伙伴,吸引更多投资基金,充分利用大湾区内部的各种优惠政策,发展成为大湾区的科技企业翘楚,这些都是香港各界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过往成功例子:
经过香港科协以有限的资源,曾于2018年9月举办了第一次试点活动,组织了50多家香港科技企业在江门进行创科对接(business matching),最后60%的香港科技企业对接成功。再带领这些企业到江门路演,与当地对口单位针对性地探讨合作。两年下来,已经有45间香港的科技企业利用江门的政策资助落户江门,当中更有最少2间公司业务发展渐趋成熟,今年已进入A轮融资阶段。后续因已获香港特区政府3百万资助,未来3年将筹划到9+1城市进行专业创科配对。
大湾区各市支持创科政策建议(首选是人才-外来与当地):
现在申请当地政府扶持资金作起动创科,申请条件不算有太大限制。但在学历中要申请高层次人才门坎高,才可申报其他补贴才有效。在院士/博士人才增多粥少,应放宽到硕士学历。招聘当地人才方面,建议政策上可以资助当地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,政府可给予补贴企业,留住另培肓当地人才。或者政府提供政策将当地人在其他省市工作招纳回到家乡工作,与家人和谐更近。
(2) 主动邀请成熟的创科企业回归香港上市或设立总部:
在这些创科企业成熟期,香港相关机构可以主动邀请企业回归香港上市或设立总部,并通过香港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,扩展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进一步发展。由于成功初创企业的投资方,有可能来自世界各地,政府的支持也会为香港的科技企业拓展国际市场,更有机会提升香港企业总部的地位。据《二0一八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》结果显示,在港的境外公司达到了8,754,比上年增长了6.4%。其中有1,530个公司选择在这里设立地区总部,数量按年增长了8.3%。由此可见,香港有其独特的地位及环境,吸引成功的企业设立总部。
吸引原生于香港,茁壮于大湾区的成功科创企业回归香港设立总部,并通过香港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,也是香港「再工业化」的一个步伐。当前,大湾区规划为香港带来更多机遇,香港应该加大政策支持,以金融中心的固有地位,把香港升级成为一个全球科创中心,巩固亚洲领先城市的地位。
建议香港人才发展创科选点:
香港科学园/数码港有完善的专业创科培育计划,建议创科起步在香港。一至二年后再将公司分移到大湾区,落户大湾区二三线城市成本不算高,人才也有,政府支持创业政策(种子资金)比较多,投资和产业链比较完善。大湾区可占据7千万人口市场,早期集资(如天使轮,A/B/C轮..)比较容易。而在香港国际创科中心上市集资比较规范,可进军国际市场。青年人毕业后多到大湾区工作,创科要有工业支持,容易打好基础。学会在质量、生产、认证等各方面有经验后,对研发一个好产品有绝大的跟据。
(3) 产业领域
在产业领域的选择方面,我们建议在香港政府确定的生物科技、人工智能、智能城市及金融科技这些具有优势的四大发展范畴中,优先选择通信产业的5G技术和智慧城市建设技术。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早前公布的「2019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数」,新加坡冠绝全球,在102个城市中位列榜首,香港则排第37名。智慧城市的建设,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硬设备和软件支撑,也有社会科学、标准化研究等方面的内容,可发展的空间很大,在香港这样的一个已发展城市,无疑是一个乘数效应最高的产业方向。
另一方面,香港特区政府要完成再工业化的目标,必须有政策协助企业智慧化,全面掌握智慧化生产技术。然后,从中挑选一些高增值的领域,作重点的支持。